近日,紀錄電影里斯本丸沉沒在各大院線正式亮相,迅速贏得了觀眾與業內人士的廣泛贊譽,不僅在票房上取得了突破4400萬元的佳績,更是在豆瓣平臺上收獲了9.3的高分,穩居2024年國產電影評分前列,同時也打破了過去五年國產紀錄電影的最高票房紀錄。這一連串的成就,無疑是對影片制作團隊辛勤付出的最好回饋,而其背后的成功要素,更是值得我們深入探討。里斯本丸沉沒之所以能夠在眾多影片中脫穎而出,關鍵在于其獨特的創作視角和深刻的思想內涵。影片聚焦于1942年一段幾乎被遺忘的歷史——日軍征用“里斯本丸”號客貨船,將1800多名英軍戰俘從香港運往日本,途中在東極島附近遭遇美軍潛艇襲擊,導致800多名戰俘不幸遇難,而384人則在當地漁民的勇敢救援下得以幸存。這段歷史不僅鮮為人知,就連當事人家屬也知之甚少,而影片的推出,無疑是對這段歷史的深情回望與致敬。
導演方勵在東極島勘景時偶然得知這一故事,便決心將其搬上大銀幕。為此,他帶領團隊歷經八年時間,不僅精確定位了沉船位置,還遍訪多國尋找事件當事人及其后人,通過大量珍貴的歷史照片、信件等素材,精心還原了事件的全貌。這種對歷史的嚴謹態度和對真相的不懈追求,使得影片在呈現歷史事實的同時,也充滿了厚重的歷史感和真實感。影片中,通過對幸存的英軍戰俘及其后代的搶救性采訪,觀眾得以聽到那段歷史的親歷者講述自己的故事。這些口述歷史不僅表達了對戰爭造成的人間悲劇的深惡痛絕,更展現了在極端環境下人性所迸發出的光輝。無論是英軍戰俘們在船艙中高唱愛爾蘭民歌蒂珀雷里在遠方以相互鼓勵,還是卡斯伯森上尉主動站出來組織大家有序逃生,都讓人感受到了人類在災難面前的堅韌與不屈。而中國漁民冒死救援英軍戰俘的情節,更是將影片的主題升華到了跨越國界的人文關懷和對和平的深切呼喚。在表現手法上,影片采用了動畫再現沉船場景的方式,讓觀眾仿佛置身于那個驚心動魄的時刻。同時,通過對在世親歷者的采訪和對話,影片也巧妙地追溯了當年漁民們救助落水者和保護英軍戰俘的感人故事。盡管由于一手資料的欠缺,影片在營救部分的“在場性”略顯不足,但整體上仍然呈現出了強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里斯本丸沉沒的成功,不僅在于它對歷史的真實還原和對人性的深刻挖掘,更在于它用影像的方式讓歷史真相“浮”出了水面,讓觀眾得以重新審視那段歷史,并從中汲取力量和啟示。同時,影片也為紀錄電影乃至整個電影創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啟示,讓我們看到了紀實影像在記錄歷史、傳承文化、弘揚人性光輝方面所獨有的魅力和價值。